挤压法取油的历史可以追朔到五千多年前的中国、埃及、印度等。原始的榨油机有杠杆榨、楔式榨、人力螺旋榨等。1795年勃拉马氏水压机的发明,使液压机在19世纪初(1818~1824年)开始应用于对油料挤压取油。1895年我国在辽宁营口建造了水压机榨油厂。1900年Valerius D.Anderson 发明了连续式的螺旋榨油机。从此以后,螺旋榨油机成为挤压法取油的主要设备。
挤压法取油的基本原理
(一)榨油过程
挤压取油的过程,就是借助螺旋榨油机外力的作用,将油脂从榨料中挤压出来的过程。在榨油过程中,主要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如物料变形、油脂分离、摩擦发热、水分蒸发等。但由于温度、水分、微生物等的影响,同时也会产生某些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如蛋白质变性、酶的钝化和破坏、某些物质的结合等。榨油时,榨料粒 子在压力作用下内外表面相互挤紧,致使其液体部分和凝胶部分分别产生两个不同过程,即油脂从榨料空隙中被挤压出来及榨料粒子变形形成坚硬的油饼。
1、油脂与凝胶部分分离的过程
在榨油的主要阶段,受压油脂可近似看作遵循粘液流体的流体动力学原理,即油脂的榨出可以看成变形了的多孔介质中不可压缩液体的运动。因此,油脂流动 的平均速度主要取决于孔隙中液层内的摩擦作用(粘度)和推动力(压力)的大小。同时,液层厚薄(孔隙大小和数量)以及油路长短也是影响这一阶段排油速度 的重要因素。
在较大的力量挤压下,榨料粒子表面挤紧到后阶段会产生这样情况,即在挤紧的表面上后留下单分子油层,或近似单分子的多分子油层。这一油层由 于受到表面大分子力场的作用而结合在表面之间,它已不遵循一般流体动力学规律而流动,也不可能再从表面间的空隙中榨出来。此时,油脂分子可能呈定向状态的一层薄的吸附膜。当然,这些油膜在个别地方也会破裂而使该部分直接接触以致相互结合。由此可知,榨油终了使榨料粒子间压成油膜状紧密程度时, 其含油量是较低的。实际上,饼中残留的油脂量与保留在粒子表面的单分子油层相比要高得多。这是因为粒子的内外表面并非全挤紧,同时个别榨料粒子表面直 接接触,使一部分油脂残留在被封闭的油路中所致。
2、油饼的形成过程
在压力作用下,榨料粒子间随着油脂的排出而不断挤紧,直接接触的榨料粒子相互间产生压力而造成榨料的塑性变形,在油膜破裂处将会相互结成一体。 这样,在榨油终了时,榨料已不是松散体而开始形成一种完整的可塑体,称为油饼。应注意,油饼并非是粒子都结合,而是一种不结合的具有大量孔隙的 凝胶多孔体。即粒子除了部分发生结合作用而形成饼的连续凝胶骨架以外,在粒子之间或结合成的粒子组之间仍然留有许多孔隙。这些孔隙一部分很可能是互不连接 而封闭了油路,而另一部分则相互连接形成通道,仍有可能继续进行取油。可见,饼中残留的油脂,是由油路封闭而包容在孔隙内的油脂和粒子内外表面结合的 油脂以及未被破坏的油料残留的油脂所组成。需要指出,实际的挤压过程由于压力分布不均、流油速度不一样等因素,会形成榨油后饼中残留油分分布的不一样性。同时不可忽视,在榨油过程,由于磨擦发热或其它因素,将造成排出油脂中含有少量的气体混合物,其中主要是水蒸气。因此,实际的挤压取油过程应包括:在变形多孔介质中液体油脂的榨出和水蒸气与液体油脂混合物的榨出两种情况。